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本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规章制度   |   理论学习   |   先进典型   |   教育管理   |   学生资助   |   心理健康   |   公寓管理   |   民族事务   |   学生事务   |   辅导员之家
  本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专家解读 >> 正文 >>
包心鉴:中国道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2017-03-30 17:12:41 来源 点击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奋斗求索的必然结果。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道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开辟之“源”、拓展之“根”。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领全国人民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实事求是”最早见于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古人提出的“实事求是”,被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推崇,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结合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对“实事求是”作出新的阐释,从而成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排除万难、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中国道路的选择,正是以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前提和起点的。而这种恢复和确立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创新特色。这就是将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有机融为一体,明确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向,从而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

解决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僵化观念的束缚与固定模式的羁绊,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坚持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我们党对世界格局新变化作出正确判断,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结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正确判断,得出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这两个“正确判断”、两个“科学结论”,不啻是中国道路选择的两大理论基石。实践表明,中国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充满活力、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为政以德”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德政”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并以此为价值取向来处理国家、君主和人民的关系。我们党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与发展学说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也是根本要求。中国道路的成功选择,根本因素就在于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融汇人民的智慧;中国道路的不断拓展,根本动力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中国道路的重大价值,就在于这是一条造福人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之路。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穿于中国道路不断开拓前进的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环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各项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把“坚持共享发展”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大基本理念,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念与实践,赋予“以民为本”“民为邦本”传统政治文化更加深刻的现实内涵和时代价值,使中国道路具有牢固的社会基础。

小康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

小康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是中华民族追求社会进步和美好梦想的生动体现。中国儒家思想经典《礼记·礼运》中描绘了理想化的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邓小平同志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将这一概念引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著名的“三步走”战略,生动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赋予中国道路基础性价值内涵。从小康社会、大同世界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动展示了中国优秀政治文化的内在品质和恒久生命力。

中国道路是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光明之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备了比较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当前,只有更加注重人的解放和素质提升,把促进人的现代化放在更加核心的位置,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夺取决胜阶段的全面胜利,必须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价值坐标,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实质,紧紧抓住“全面”这个关键,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质量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着力克服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短板和关键制约因素,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营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创造了长达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精神,就是奋发图强、独立自主、孜孜不倦、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个人价值方面,就是自我超越、持之以恒;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就是锐意进取、革故鼎新;体现在国家价值方面,就是发愤图强、民族振兴。中国共产党历来崇尚自强不息精神,为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尝尽艰辛而无悔,历尽挫折而不馁。自强不息精神已融入我们党的宗旨与追求,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固精神支柱。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相辅相成。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深厚的修养和博大的精神,包容万物、博采众长。厚德载物精神渗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体现为虚怀若谷、宽以待人;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体现为善待万物、和谐共生;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关系方面,体现为协和万邦、和睦共容;在思想文化方面,体现为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继承和弘扬厚德载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赢得广大人民拥护和社会各界信任,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原因。厚德载物精神已融入中国道路选择及实践的方方面面,成为这条道路具有旺盛生命力、在世界各种道路选择比较中始终充满自信的精神支撑。

锐意变革、革故鼎新的勇气智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彼月异,月月异,再月异。”日新月异、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不懈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品格。中华民族是一个锐意变革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明。

锐意变革、革故鼎新,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开创中国道路的鲜明品格,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历史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锐意改革、推进改革,赋予改革以更加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内涵。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锐意变革、革故鼎新的优秀传统精神。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与智慧,凸显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底蕴和时代走向。

(作者包心鉴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

友情链接 MORE>>
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高校思政网     全国高校资助信息平台     全国征兵网     湖北省学生资助网     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     民大青年网    
版权所有:yL23411永利(集团)-官网登录 │Copyright©2015 | 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号(445000)
电话:0718-8438945 | 传真:0718-8437832 | 招生咨询:0718-8439097 | Email:hbmyweb@126.com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址
鄂ICP备05003316 | 恩公网安备42280002000464号